汀香水榭

求知
——原来的博客wuguoren.com没有精力维护,自2021年10月起迁移至此。

【思想碎片】“自觉”与“监督”矛盾

一次偶然的针对性思考,促使我察觉到“自觉”与“监督”的矛盾,这里要反映的矛盾,又是源自教育体系与社会现实的矛盾,适应性强的人们可以因环境而变化,但有的人却选择了改变环境,到底谁对谁错?恐怕只有靠时间来证明了。

回到我们读书的那个年代,一位老师面对着全班几十号学生,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学习成绩好,能自觉完成作业,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督促,还能乐于助人……抛开其他干扰,“自觉”的学生,能够让老师和家长省心省事的学生,就是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孩子。无论是老师的思想品德评语、还是家长们互相的闲话家常,“自觉”都是一个美德。对老师和家长们而言,“监督”是个劳神费力的事情,他们都想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再反观我们在社会中的工作环境:一屋子里的人死气沉沉坐在电脑前,时不时有人进出往来,也许是办事,也许是去卫生间,但是频繁走动、不在工位上的员工,一定会入经理的法眼。有的单位里,领导恨不得尾随你去卫生间,经理们每周、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要查看你做了什么和在做什么——没办法,谁让人家给你发工资呢!难道领导和经理喜欢这样的“监督”?——傻子都不会喜欢。但是,为什么他们非要这么做呢?

可能是因为单位(不仅是公司)员工个体之间的影响,大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影响吧;也可能是因为单位和的学校制度不同吧,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

  • 1.管理手段的僵化与落后,制度流于形式;

  • 2.管理者的水平问题,迷信个人权威。

A.关于第一点,老师们通过考试、作业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监督,而课间强制休息制度又保障了学习效率,更何况还有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作为组织管理的方式,很多单位也实行类似的制度:推行绩效或目标考核制度,员工健康和福利制度,组织员工活动。

但问题在于,很多决策者没有去思考施行制度的原因,例如:整日面对电脑工作的员工,有多少单位会施行“课间操”一类缓解疲劳、增加效率的措施?通常而言,单位组织在层级和规模上也是大于班级的,所以,制度的弱点被进一步放大,当一个单位上上下下都在忙于制作各种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时,形式取代内容,单位组织的臃肿与低效就表现出来了。

B.对于第二点(这恐怕是更让人厌恶的地方),无论见识还是听说,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管理者:他们是虔诚的监督者,坚定地履行并探索各种监督措施。我所见过最神奇的事情是:你可以坐在工位上玩游戏、甚至看电影——只要隐藏的好,但别经常起来走动——这更容易让领导产生你无事可做的感觉。然而,高效率的管理者通常会为员工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只要你能够“自觉”达成目标,过程没有太多限制,更没有“监督”的巨大压力和成本。

比管理者水平问题更悲哀的情况是,骨子里被封建思想侵蚀的管理者,还迷恋于手中的权利和个人的权威(就像在《大空头》中,美国国际集团金融产品部负责人约瑟夫·卡萨诺这样的角色),他们能够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威信:当他们坐着的时候你也得坐着,当他们没吃饭时你不能吃饭,当他们加班时你不能回家……稍有违背,就会遭到报复性的惩罚。这种情况下的“监督”,已经变成了绝对的“臣服”。

至此,如果说学生时代的我们,追求的是“自觉”,那么,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这种“监督”,必然会有某种不适,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要么是改变自己,要么是改变环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接受现实的同学,他们也失去了爽朗的笑声与活跃的思想——至少是忍辱负重;也可以看到反抗环境的同学,他们或者投身创业,或者外出游学,但始终要维护那份不染污泥的“自觉”。

同样,学生时代就“不自觉”的同学,如今却是如鱼得水——他们已经习惯并找到了在严格“监督”下生存的法则,他们善于躲避各种“监督”措施,懂得掌握工作效率的节奏来迎合领导的要求,但讽刺的是,也正是这样的“不自觉”,又促使领导实行更严厉的“监督”措施。

最终,就“监督”驱逐了“自觉”,乐于留在这种组织中的,也往往是这些“不自觉”的同学。反过来,组织的臃肿与低效也被继续深化,直到某一日组织的改革或消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