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香水榭

求知
——原来的博客wuguoren.com没有精力维护,自2021年10月起迁移至此。

【读书笔记】资产与负债

浅显、简洁、有意思……这是《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留给我的印象。正如作者所言:“从企业管理和投资的角度来说,财务都应该是简单的。简单才能实用。”出于对这一观点的强烈认同,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但是,此书没有《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细致全面),尤其是书中对资产与负债的理解——有些概念令人豁然开朗。

一、关于资产:

第2章 资产的误解 第13页——

财务的所有词汇,其实归纳起来只有七八个基本概念:

资产(asset)、负债(liability)、权益(equity)、收入(revenue)、成本(cost)、利润(profit),以及金钱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

而这些概念想通了就只剩下两个概念:一是资产、而是时间价值。

对于财务报告来说,资产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负债是资产的对立面,权益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净资产,收入是使净资产增加的东西,费用是使净资产减少的东西,利润是收入减去费用的差额。商业管理的本质归根结底可以说就是资产的管理。

对于投资融资来说,其核心的时间价值,就是说时间是有价值的,现在的钱比未来的钱更值钱,时间价值使传统的记账会计转变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财务管理。时间价值的背后是机会成本。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时间价值是一切财富神话的秘诀。

第2章 资产的误解 第14、15页——

1992年,中国官方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券和其他权力。”……

但是,到了2000年,资产的定义被修改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计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规定:“企业持有的各项各项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资产,或者持有的虽然符合资产定义,但不可计量的各项资产,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这种规定相当绕口,似乎是在说废话。不过,2000年的新定义更靠近了西方通用的资产定义。

这些中文用词的改变似乎是不经意的,但是这背后的意思差别很大。1992年的资产定义没有考虑到那些资源是否能够为未来带来什么好处,只要是企业拥有的资源都算资产。卖不出去的过时产品,在风雨中长期搁置的机器设备,还有永远都可能收不回来的三角债,都属于资产。我当时感觉似乎整个中国的财务报表都在做假帐,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这其中曲折的原原委委:

2000年前,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允许国有企业把还没有处理的财产损失和长期待摊费用等仍然作为资产挂在资产账上,像已经收不回的应收账款或者已经无法销售的存货或者那些太过落后早该淘汰的设备等,这些劣质资产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的利益,实质上都应该算是费用,用来减除利润的。但是,当时政府考虑到为了不使多数业绩不佳的国有企业雪上加霜,出现账目上的更大亏损,另外也考虑到一旦减少了利润,国家将很难承受得住巨额的税收损失,因此,政府人为地改变了游戏规则。等到经济状况好转后,政府就开始注重“实质终于形式”了。这应该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特色,而在西方人眼里却把整个中国的财务报告都看成是虚假的了。当时,在中国的所有外企都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另编一套自己看得懂的报表。

但是,在改正后的资产概念里,“该资源预计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预计”预留了极大的人为预测和判断的空间。资产从存在起就不纯粹只是为了记录历史,而是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务最基本的资产概念从一开始就离不开假设。

二、关于负债:

第3章 负债者言 第38、39页——

负债与资产是对立而统一的。

对立的情形是,负债和资产就像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比如,你用信用卡透支,你的银行存款变成负数,成为负债。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关系刚好相反,同样的一笔钱,你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你的透支则是银行的资产。彼此之间存在交易往来的两家公司,一方的流动资产如应收账款,就是另一方的流动负债即应付账款。

统一的情形是,负债和资产本质上是表象为两面的同一枚硬币。负债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资产。资产的来源除了投资者的资本金外,还可以通过借贷即负债筹得。

所有的资产都有可能转化为负债。资产经营得不好,不能带来利润时,变成不良资产,就是负债。工厂的许多闲置的设备被露天放置任凭风雨吹打,已经在急剧贬值,是负债了。存货销售不出去,堆在工厂的各个角落里,也不再是资产而是负债了。应收账款是典型的资产,但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时,成为坏账,就成了负资产,即负债。

在财务的眼里,这个世界就是由资产和负债组成的。所有事物,不是资产就是负债,或者是在弄清楚到底归属于资产还是负债的过程中。

*根据原书下文对罗伯特·清崎那本关于富爸爸的书的引用,区别资产与负债的重要依据就是:该事物到底是在为你带来现金,还是在令你的现金流失?如果是带来现金,那就是资产,否则就是负债。

*根据前面对原书资产内容的引用,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应该是费用,费用是否包含在负债的定义中,原书并没有明确说明。

*在这一引用中,资产与负债的实质关系作者的区分好像并不清晰。例如:经营不好的资产就是不良资产,但是不良资产未必会导致现金流出(如果不维护的话),更明显的只是资产贬值,那么,不良资产是否就一定是负债呢?

第3章 负债者言 第41页——

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是借鸡生蛋,用别人的钱替自己赚钱。

如果借款的成本即利息率低于你经营获得的利润率,你就可以不用自己的钱来赚钱了,这种情况就叫财务杠杆。这种负债就是好的负债。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利用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方式可以摊薄一些固定资产,这种方式叫经营杠杆。这种效益就是规模效益,是企业做大的动力之一。

三、财务的戒律:

第8章 财务的十诫 第104-113页——

  • 主体原则:不同主体之间必须泾渭分明,不可以随意混淆。例如:主体不同的费用不能相加,个人的钱与公司的钱不能相混。

  • 配比原则:收入与费用之所以被记录,是因为努力与成就的恰当匹配。例如:当收入确认时,只有与此相关的成本和费用才能被确认;另外,当收入确认时,与此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必须同期确认。

  • 历史成本原则:一般会计准则要求在记录已经购买的资产时,要按当时购买的实际成本价格计价。

  • 充分披露原则:与经营活动相关的事件和资料,包括计算利润的会计方法等,要在财务报告中加以充分披露。随着股份制企业和证券市场的日趋成熟,投资者不仅要求披露财务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战略信息;主要指标数据变动的原因以及一些不确定的信息,如金融工具利率和信用风险信息;另外,还要求适度地披露未来的信息,如财务预测报告等。

  • 保守原则:保守原则要求在不确定的资产评估或盈亏计算时,要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选择对财务结果较为不利的那一种。具体做法就是推迟确定可能的收入,尽早确定可能的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当保守原则与其他财务原则冲突时,保守原则往往占上风。但是,过分利用保守原则也会有作假嫌疑。

四、四种常用的财务比率:

第10章 生死比率 第136-140页——

  • 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 负债权益比:负债权益比=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

  • 利润率:利润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

  • 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ROE):净资产收益率(ROE)=税后净利润/股东权益,根据杜邦公式,ROE=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总资产/所有者权益)=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