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香水榭

求知
——原来的博客wuguoren.com没有精力维护,自2021年10月起迁移至此。

【读书笔记】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

请花一分钟左右来思考:“对于专业工作者而言,所谓的有价值的工作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有优质结果的工作。对比《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中的答案,我觉得自己的答案也不过将“价值”换成了“优质”,顶多是部分正确。

虽然我很怀疑本书作者的答案也是花一分钟左右想出来的,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很喜欢他的答案:

“就我的认知,“有价值的工作”是由两条轴构成。第一条轴是“议题度”,第二条轴是“解答质”……我认为“议题度”是指“在目前的情况下,找出该问题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解答质”是指“对于该议题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如果想从事有价值的工作,所处理的主题的“议题度”与“解答质”都必须双双提高。”

其中,在同时满足A与B的条件下才是“议题”(issue)。

  • A.a matter that is in dispute between two or more parties.(两个以上的部分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 B.a vital or unsettled matter.(与本质无关或无法清楚辨别是非黑白的问题)

这个答案成功地将“有价值的工作”在两个维度上做出了分离,对于试图从事有价值工作的人具有清晰的可操作性,这也是令我对本书顿生好感的原因。

整体而言,本书强调“从议题开始”的思维方法,针对遇到的任何问题:

  • 1.首先要找出真正的议题(议题思考);

  • 2.然后对议题进行分析,将议题分解并组建故事线(假说思考一);

  • 3.再通过找出“轴”,意象具体化、指出获得数据的方法,来制作连环图(假说思考二);

  • 4.接着将连环图转化为实际的分析,从而交出有价值的成果(成果思考);

  • 5.最后将成果整理成论文或简报,把信息传达给别人(信息思考)。

以上各个环节中,书中的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精彩,我将自己喜欢的内容整理如下(套用书中的思想:我正在整理一些故事线):

一、议题思考:

1.通过建立具体的假说来查明议题:

“关于议题的查明,很多人只做到“必须先决定类似这样的事情”这种“主题整理”的程度便停止了,但这样根本完全不够。如果想等展开实际的讨论之后再次思考“议题是什么”,时间再多也不够用。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就算勉强,也要事先建立具体的假说。绝对不要说“不试试看怎么知道”这种话,在这时候能否站稳脚跟、坚持到底,对后续的影响将非常大。”

2.凡事都转化为“语言、文字”,用文字或语言表达议题、假说需要注意的重点是:

  • A.加入“主语”和“动词”。

  • B.用“where”、“what”“how”取代“why”。

  • C.加入比较句型。

3.成为好议题的三要素:

  • A.属于本质性的选项:好的议题必须是一旦找出答案,就会对之后的讨论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 B.含有深入的假说:好的议题含有深入的假说,其深入程度,会让人一碰到这个议题就产生质疑:“要明确立场到这个程度吗?”这样,当完成验证时,无聊时谁都会认同由此产生的价值。

  • C.可以找到答案。

4.以新结构理解所见所闻的四种类型:

  • A.找到共通点。

  • B.找到相关性。

  • C.找到群组。

  • D.找到规则。

5.用于选定议题信息的搜集技巧:

  • A.接触一首信息。

  • B.掌握基本信息。

  • C.不要搜集过头或知道过头。

6.确定议题的五个方法:

  • A.删减变量。

  • B.可视化。

  • C.从最终情形倒推。

  • D.反复问“So what?(所以呢?)”

  • E.思考极端的实例。

二、假说思考一:

1.有意义的议题分解:

  • A.遵循“MECE”,即“彼此独立、互无遗漏”的理念。

  • B.每个经过分解产生的次要议题都要“具有本质意义,且不能再往下分解”。

2.“业务理念”的分解模板要包含以下内容(可以据此再向下分解):

  • A.该锁定的市场需求,例如:“锁定什么样的市场区隔及需求?”;

  • B.业务的获利模式,例如:“以什么样的业务组织架构提供价值,并让业务永续经营?”。

3.“where/what/how”模板:

  • A.where:该锁定什么区域?

  • B.what:该建构什么样的具体的制胜模式?

  • C.how:该如何具体实现?

4.缺乏分解模板时就倒推,试着从“最终想要的”开始思考。

5.制作故事线与制作电影、动画的脚本分镜图,或是漫画分格图(整合大纲与粗略的意象)的流程近似。

6.故事线的两个模板:

  • A.并列“为什么?”:针对最终想传达的信息,将理由或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并列”的形式列出,以此支持该信息,也有些情况是并排列出各项方法(一定要以“彼此独立,互无遗漏”的原则选择重要的要素)。

  • B.空、雨、伞(确认课题、深掘课题、做出结论):XX是问题(确认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查明这里才行(深掘课题);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这么办吧(做出结论)。

三、假说思考二:

1.制作连环图的步骤:

  • A.找出“轴”。

  • B.意象具体化。

  • C.清楚指出获得数据的方法。

2.“分析”究竟是什么?分析就是进行比较,分析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公平地互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

3.“要做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呢?该以什么样的轴比较什么和什么呢?以什么方式进行条件的区分呢?”思考这些项目才是分析设计的本质。

4.定量分析的三个模板,虽然定量分析的说法有很多种,但是存在其背后的分析思维只有三种:

  • A.比较:分析的本质就是比较,以相同的数量、长度、重量、强度等某个共通轴比较两个以上的数值。

  • B.构成:构成是将整体与部分做比较,像是市场占有率、成本比率、体脂肪率等。

  • C.变化:变化是在时间轴上比较相同的事物,比方说,营业额的变动、体重的改变、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波动等。

5.由于三种定量分析模板都有多种表达方式,再与三种模板相乘,就有各种各样的连环图表达方式。

6.由原因与结果思考“轴”:基本上,分析是将“原因端”与“结果端”以相乘的方式表达出来。比较的条件是“原因端”,而评估该条件的值就成为“结果端”。所谓思考“轴”,就是思考在“原因端”比较什么,在“结果端”比较什么。

7.要实际填入数值从而描绘出具体图表的意象,就必须通过比较使“涵义”变得清晰。在分析或分析型思考中,“涵义”就是“比较的结果是否有所不同”,表达涵义的重点正是在于可以明确展现“通过比较所得结果的不同”。能够明确了解的差异,包括三个典型情况:

  • A.有差异。

  • B.有变化。

  • C.有类型。

8.神经系统的四个特征:

  • A.超过临界值的输入,并没有任何意义。

  • B.只能认知不连续的差别。

  • C.所谓理解就是联接信息。

  • D.持续联接信息将转变成记忆。

四、成果思考:

1.根据“从议题开始”的思维,针对各个次要议题进行验证时,必须以公正的态度验证才行,不能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看法,而要以论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交出成果的两个难题:

  • A.无法得出想要的数值或证明:可以对数值进行大致推断,具体方法有:进行结构化推断、实际走访、用多种方式进行推断。

  • B.以自身的知识或技巧无法让界限明确:可以选择“到处问人”,或者快速干脆放弃原有的方法。

3.明快地找出答案:

  • A.拥有多个方法:熟悉自身领域中所有分析方法的情况下,对多个领域都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且拥有直接可以讨论的人脉,对寻找答案会有很大帮助。

  • B.重视循环次数及速度:造成停滞的主要原因是“仔细过头”,不要追着数字在原地团团转,尽快整合才是重点。与其追求每一次的高完成度,不如重视处理的次数(循环次数)。

五、信息思考:

1.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听众或读者听完或读完后,接收者能与发表者拥有相同的问题意识,并赞同其主张,甚至同样对结果感到兴奋。因此,这需要接收者达到下述状态:

  • A.了解正在处理的课题是有意义的。

  • B.了解最后的信息。

  • C.赞同信息并付诸行动。

2.“德尔布吕克的教诲”:

  • A.认为听者对这个领域完全不熟悉。

  • B.设想听者具有高度智慧。

3.无论谈论什么话题,都以接收者没有专业知识为思考的基础或前提,或者相信只要传达了议题的背景、最终结论以及其中涵义,也就是做好“确实的传达”,对方就一定能够理解。简言之,就是将接收者设想为“智者无知”。

4.在信息思考阶段,应以“本质性”、“简单化”两个观点进行设计:推敲故事线的结构,并且仔细检验图表。

5.推敲故事线的三步骤:

  • A.确认逻辑结构:是否能以清楚的结构完成整理?前提没有瓦解。

  • B.琢磨流程:顺序是否有不妥的地方?张力是否有不足的地方?是否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 C.准备好“电梯演讲”:是否可以简明扼要地说明结论?针对特定部分是否可快速说明?

6.优异的图表应满足的三项条件:

  • A.具备依循议题的信息。

  • B.(论据部分)向纵向及横向的扩展应具有意义。

  • C.论据支持信息。

7.为了满足优异图表的三项条件,要对应进行的三项工作:

  • A.彻底落实“一图表一信息”原则:本应是很有内容的图表,却无法一目了然时,通常是有多个信息混杂在其中。

  • B.推敲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轴:公平地选择“轴”;让轴的信息具有意义;整合或合成轴;重新检视轴的切入点。

  • C.统一信息与分析的表达:

*原书第5章,140页-148页的这部分关于检视图表的内容非常精彩,原书的配图清晰明了,提出的方法切实可行,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内容,鼎力推荐原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