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香水榭

求知
——原来的博客wuguoren.com没有精力维护,自2021年10月起迁移至此。

【思想碎片】读书的潜规则

“同一个作者的书,通常情况下我不会读超过三本。”我发现这是我最近读书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这条潜规则是基于如下假设:一个人的思想是前后连续、一脉相承的,人在一生之中难得出现几次思想大转折,如果一个人用三本书还无法阐明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如果不是还没有想清楚,就肯定是故意这样做的——只讲述故事而不阐明思想。

与这条潜规则相适应的案例就是吉姆˙柯林斯的卓越系列:《基业长青》让我看到了卓越公司的特点,《从优秀到卓越》让我看到走向卓越公司的路径,《再造卓越》却如同它所讨论的主题一样,内容由盛转衰,没给人留下太多印象。

如果将这条潜规则延伸一下,《魏斯曼演讲圣经》三部曲中,我刻意只买了第一本《说的艺术》,因为我想看看能不能以《说的艺术》为启迪,领悟到《答的艺术》,最终实现《臻于完美的演讲》。

“同一人只读三本书”的潜规则到底是否实用?我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当下一个最好的验证作品是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黑天鹅系列。从《黑天鹅》到《随即漫步的傻瓜》,核心思想都是“未来不可预测”。一袋散装大豆似的文风,让初读者浑身不自在,但是两本书都受到投资行业人群的追捧,与之相对应的是媒体上每天上演形形色色的经济/股市走势预测,还有基于大数据的讨论,以至于我已经相信在缓慢变化的环境中,历史数据一定概率上是可以作为未来参考的。塔勒布的第三本书:《反脆弱》,我已经收藏了电子版,作者是否能提供新的观点和知识,我非常期待。

看着各大电商平台每年以各种名目推荐的新书,我又发现自己读书的第二条潜规则:“新书鱼龙混杂,难分优劣,沉淀三五年的书,如果仍然畅销,那一定是好书!”例如《福布斯》、《财富》杂志、豆瓣读书沉淀下来的书单。包括像《贼巢》这样的书,我本想捡个促销的好时机再出手,结果一等竟然绝版,原价49元的书在淘宝上炒到将近200元。这时,线下书店与出版社良好的关系挽救了我,绝版半年后,他们为心痒难耐的我找到一本旧《贼巢》,原价入手,我却如获至宝。

所以,第二条潜规则还有两大弱点:1.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知识;2.好书可能已经售罄,需要等待再版。所以,如何取舍,还要看个人。就我自己而言,我也不是经常遵守这条,有时候忍不住冲动,手贱就买了!事后还骂出版社标题党,就好像最近看到的:《计算的本质》、《谈判是什么》、《咨询的奥秘》、《心智的构建》、《美联储》、《代码本色:用编程模拟自然系统》、《图解密码技术》、《图解3D打印》……我发现我曾经领悟到的道理:无欲无求的人可以目空一切,泰然处世,但是人只要稍给自己一丝兴趣,诚然会有所进步,乃至成就,但这兴趣也就是自己的弱点,任何人只要发现你的弱点并攻击,你便很难逃脱了。

剩余的读书潜规则,我基本认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2》中的读书态度:凭兴趣读书,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听百家观点,只取所需,不定性攻击。尤其是,罗振宇坚定了我要做“屯书郎”的目标——有的书,我就是喜欢买,喜欢摸,喜欢闻,喜欢让它陪着我,而我由于各种原因就是没有看。

说到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系列,第一部是买其它书送的,我很喜欢,几天看完,看到第二部就忍不住要买,两个晚上读完,却感觉没有太多收获。想组织一篇笔记,却发现难以成文,只好将最后一章的营销故事作为本文的结尾:

“现代营销学里就有这么一个经典的案例。美国一个推销吸尘器的全美销售冠军在他退休那一天他就跟他的同事们讲,说知道为什么你们干不过我吗?今天我退休了,我把秘密告诉你们。你看你们这些人啊,敲开门之后都会说,太太,能不能给我三分钟,我给你介绍我们公司最新的产品。你还没开说人家“啪”就把门关上了。我从来不说这句话,那我说什么呢?我敲开门之后,我会说:“太太,我是一个路过的推销员,我口渴了,但是没带水,能不能给我一杯水?”

在美国那种国家,一般人在判断你是安全的人后是不会拒绝这个要求的。当她从厨房里给你一杯水时,你不就拥有了三分钟跟她交流的时间吗?因为你已经亮明了自己的身份是销售员,这时候就可以开口了。这样成单率就不一样。

但是这个推销员说,我决定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个,那是什么呢?我发现他们在给我一个小帮助之后,倾向于马上再给我一个大帮助。比方说原来吸尘器可买可不买,他就倾向于买。”——罗辑思维2,第12章,假如再给光绪一次机会

*这是个有意思的案例,但是我的解读在于和工作经验的结合:直接询问显得生硬,但是创造偶然性的机会就会自然很多。以我们与银行合作为例,初次拜访银行网点,进去就说我们是办POS机的,通常只是留下名片,但是,当我以客户的身份拜访时,银行的经理都非常热情,我关心他们的理财产品,或者贷款业务,几句话谈完,我仿佛想起自己的职业,会告诉对方我也可以帮他们解决POS机的问题,这时对方往往热情不减,以后的合作机会非常大。

然而,当我每次都以这种“偶然”的方式与银行洽谈时,心理压力很大,就好像那位推销员,一直在口渴,一直想喝水,但实际上他不可能想喝了一杯又一杯。于是,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大脑相信,自己仍然口渴,这仍然是偶然事件。类似的情况还有:每天有100个客户打你的电话求助,并且问题相同,对每个客户而言只有一次,而你已经精疲力尽,反复的事情说了很多遍,你已经难以按捺自己的情绪,就快要爆发:这些笨蛋!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一直在问!这时“换位思考”的理性或许能帮到你,如果还是不行,你只能设法让自己的大脑忘掉之前的那个电话了。

评论